4月的山城重庆,树绿花红,春意盎然,一派勃勃生机。
4月13日下午5时许,一架波音飞机平稳降落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在人们的掌声中,一个熟悉而亲切的身影稳步走下舷梯。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来到了重庆,看望在喜悦和奋斗中度过了直辖市成立后第一个年头的3000多万山城人民。
这是江泽民总书记第三次踏上重庆这块热土。1991年,江总书记在这里,勉励重庆的干部群众“发扬红岩精神,沿着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道路奋勇前进”;1994年,他再次来到重庆,提出“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
在前不久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总书记特地到了重庆代表团,殷切希望重庆的干部群众抓住机遇,埋头苦干,实现重庆新的振兴。
在直辖市成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重庆这个老工业基地,这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百分之八十,而贫困人口又占相当比例,同时还负担着三峡工程移民任务的山城的发展变化,一直是江泽民总书记十分关心的事,而山城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他更是时时牵挂在心。
他说:“我一定要来看一看。”
“就业问题是必须长期关注和着力解决好的大问题。要充分发挥企业、社会和职工个人三个方面的积极性,把职工下岗分流安置和再就业这件事办好。”
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重庆的国有企业比例较高。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国有企业负重自强,知难而进,闯出了一条发展的新路。重庆庆铃汽车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4月14日,江泽民来到庆铃。在发动机车间,在变速箱、模具、锻造车间,在隆隆的机器旁,江泽民与一线工人亲切交谈,向企业负责人详细询问。当他得知企业实行股份制后,拿到的钱没有乱花,而是用来搞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同时强化内部管理,企业效益连年大幅增加时,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与庆铃相比,重钢集团最大的特点是人多。几年来,这家原有近5万名职工的企业采取多种措施,成功地转岗分流了三分之二的辅助人员,企业效益得到提高。
参观完企业,江泽民来到重钢职工家属区,走访看望职工家庭。
黄荣昌,曾是一个在重庆乃至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木工出身、在重钢工作了数十年的这位老劳模曾因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动锯机而闻名遐迩,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接见。
在挂满各个时期珍贵照片的堂屋里,江泽民拉着黄荣昌的手,关怀地询问着他的身体状况和家庭生活情况。黄荣昌告诉总书记,自己已退休在家,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生活过得很安逸,身体也很硬朗。江泽民高兴地点点头,又问起了他老伴和依偎在两位老人身边小孙孙的情况。
黄荣昌回忆起当年与王铁人一起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的情景,禁不住激动起来。江总书记说:“你们是功臣哪!你们为人民的事业做出了贡献,我们的各级领导都要关心你们的生活。”
江泽民又说:“上次我去大庆,也到了王进喜的家。大庆对他的家人很照顾。我这次来,就是来看望看望你这位老劳模的。祝你生活幸福,健康长寿。”
黄荣昌连声道谢,也祝总书记身体健康。随后,总书记来到挂满照片的墙壁前,一一仔细看着那一张张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黄荣昌的黑白照片。
临出门,江泽民见他家门口的楼梯很陡,便转身叮嘱:“晚上出门要多多小心,注意安全,不要跌倒了。”
离开黄荣昌家,江泽民又来到另一处家属区,走进重钢公司下岗职工曾寒波的家。
虽然夫妻双方都是下岗职工,但面对困难,曾寒波夫妇没有气馁,在自家门口卖起了羊肉汤锅。由于价廉物美,在附近一带很受欢迎。
总书记来到下岗职工家做客,使曾寒波一家十分感动。夫妇俩都紧紧拉着江泽民的手,上小学的孩子也紧紧挨着江爷爷。
“主要卖什么?客人多不多?一个月能有多少收入?”望着简朴而整洁的店堂,江泽民一一了解着小吃店经营的情况。曾寒波向总书记介绍说,他们以薄利多销为宗旨,一桌汤锅只卖20元、30元。由于客人多,一个月下来也有一两千块钱的收入,生活过得还算不错。
江泽民听着,脸上露出了笑意:“像你们这样的下岗职工自谋职业,走出了生活的困境,为国家分了忧,为工厂分了忧,好哇!”他又对身边的重庆市负责同志说:“我们要鼓励下岗职工转变就业观和择业观,自谋职业。我国人口多,就业问题是必须长期关注和着力解决好的大问题。要充分发挥企业、社会和职工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把职工下岗分流安置和再就业这件事办好。”
得知他们夫妇俩每天凌晨即起,深夜才能休息,每天睡眠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江泽民十分关切地叮嘱他们要好好保护身体。随后他又逐一参观了他们卖的羊肉汤锅和厨房。
面对总书记如此的关心,这对中年夫妇激动得一次次哽咽。江泽民对他们说:“你们的生活有着落、有改善,我的心里也踏实多啦。”
曾家小店的门前,闻讯赶来的职工围成了里三层、外三层。江泽民出得小店,来到大家面前,频频向人群挥手致意。人群中,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一靠党的政策,二靠科技,三靠自己的努力,广大农民完全可以走上致富的道路。”
农业、农村、农民,始终是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局的首要问题,是江泽民总书记一直极为关心的问题。一到重庆,他便提出,到农村去看看,到农民家里去看看。
4月15日,江泽民驱车100多公里,来到了重庆市大足县复隆镇。
汽车沿着乡间公路前行。放眼望去,融融的阳光里,由一片鳞次栉比的浅色楼房组成的村舍展现在面前。这就是十里八乡闻名的富裕村——复隆镇横店新村。
以种植蔬菜、建设节水农业为主的横店如今走上了小康之路。全村近3000人,虽然耕地人均只有0.8亩,但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元,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不少人住上了规划整齐的楼房。
村头是养鸡专业户谢良哲的家。虽然他自费在西南农大上学,但江泽民总书记一迈进他的家门,向他伸出热情的手,仍让他有些不知所措。于是,总书记与养鸡专业户有了一番亲切的对话。
“你是养鸡的,总共养了多少鸡?”总书记问道。
“去年一年养小鸡三四万只。”谢良哲答道。
“养小鸡有多少收入?”
“四五万元。”
“这是纯收入吗?”
“是纯收入。另外还养蛋鸡,一年还能收入两万元。”
“这样一算,一年就是六七万,十年下来可就是六七十万元啦。”总书记有些惊喜。
“我去年银行存款就有六七万,要用取就是了。”一旁的女主人蒋君快人快语地插上了话。“我们希望党的好政策不要变,继续稳定下去,我们农村就能致富奔小康。”
江泽民郑重地回答说:“你放心,不会变。农村政策一定要稳定,稳定才能致富嘛!”总书记又问:“你们共有几间房子?”“二层楼,总共是八九间。”“那你儿子结婚都没有问题啦。”“基本住得下。”“不是住得下,而是住得好。”
一句话,引来全场一片笑声。
从养鸡的饲料到防疫,从土地承包到科学种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总书记与谢良哲夫妇聊得很亲切。江泽民对谢良哲说:“你有文化,还在上大学,学以致用,很快致富。这就说明了知识的重要。一些发达国家现在开始发展知识经济,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要发展就要靠科技,实施科教兴国。”
说到这里,江泽民总书记问谢良哲:“我们有12亿人口,有9亿多在农村,像你这样搞专业种植养殖也好,发展农业机械化也好,农业生产的效率肯定要提高,剩余劳动力会增加。都往城市涌,城市的压力也很大。你说,怎么办?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谢良哲琢磨了一下说:“农村人多地少,都出去打工也不是办法。我想,还是要根据每一个地方的情况,根据自己的特长,搞多种经营,在土地上发展,离土不离乡。像我这样还可以带动其他人家的发展。”
听到这个回答,江泽民总书记非常满意。他指着谢良哲对身边的人说:“他可是一个有头脑的农民呀!”
谢良哲有几分不好意思:“这几年,我能致富,一是靠党的政策好,二是靠科学技术,三是靠自己的努力。”
江泽民接过话头:“一靠党的政策,二靠科技,三靠自己的努力。你这三条说得好。我看,有这三条,广大农民完全可以走上致富的道路。”
在场的人都对此表示赞同。
从谢良哲家出来,沿着村里新铺的水泥路,江泽民又来到村民谢友超家。路两旁,村民们用掌声和问候表达着对总书记的欢迎。
在谢友超家楼房的平台上,江泽民弯腰走进了谢家自制的育种架棚。种菜能手谢友超和妻子胡国英凭着自己的巧手和勤劳,实行一年三熟立体种植,每年种菜就收入五六万元。在经营自家土地的同时,还承包他人土地2.4亩。此外,作为蔬菜技术员,他还指导全镇5000亩蔬菜基地的生产。
看着结构简单,但设计科学、合理的架棚,江泽民不由得再次打量起谢友超来,并向他询问育种的道道工序,对这位农民技术员连声称道。
村边,是一片片碧绿的菜地。远处,喷灌设施正播洒着雨雾。近处,一块块、一垄垄菜地里,绿的秧苗、青的黄瓜、红的草莓,多姿多彩,长势喜人。
沿着田埂,江泽民走向菜地,与正在劳作的村民握手、交谈,祝他们取得好的收成。
江泽民对重庆市的负责人说:“我们的目标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同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知道,重庆还有不少贫困地区。像这个村先富起来后,就对周围的农民群众很有吸引力、说服力和示范作用。只要大家勤奋劳动,先富帮后富,我国农村大有希望。”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移民工作,要让老百姓把家安顿好,把生产搞上去。”
面对跨世纪的三峡工程建设,百万移民无疑是摆在重庆这个新兴直辖市面前的重要任务和很大难题。
如何完成这个任务,如何破解这道难题,江泽民总书记与重庆的干部群众同样在思考。深深牵挂他心间的,是库区的发展和移民的生活。
4月16日,江泽民乘船顺江而下,来到了涪陵。在太极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娃哈哈集团涪陵有限责任公司,江泽民对这两家集团快速健康的发展表示高兴,对他们积极安置移民的举措感到欣慰。
沿着新修的移民扶贫公路——涪丰公路,江泽民一路东行。公路两岸,一个个新建的村镇向人们展示着这里移民工作的进展,一块块梯田昭示着生息于斯的百姓的勤劳。
汽车在一个新建村落停了下来。村中以一条300多米的水泥路为线,两侧已建起一幢幢新颖而实用的农家小楼,这里就是南沱镇的连丰移民新村。
“总书记来啦!”村民们聚集在村口路边,脸上洋溢着的是激动与兴奋。总书记微笑着与村民打招呼。
精明能干的村支书张洁容迎上前来,握住总书记的手,把他请进了村支部办公室。这里挂满了全村的搬迁规划图,居民点住宅单体选型图,生活安置、生产安置等各种设计规划图。
总书记一面认真端详着一张张图纸,一边凝神倾听着支书的介绍:在连丰村,三峡水库淹没的地段涉及34户、124人。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其中的28户都按统一规划建起了与过去相比高档得多的新居。新村已初具规模。
江泽民对新村建设表示满意。在二楼的办公室,他与村支书张洁容、村委会主任陈双亿围坐在一起,无拘无束地交谈起来。当江泽民得知通过移民,全村的集体经济也得到发展时,对两位村干部说:“这可是件好事呀,集体经济发展了,就有钱为老百姓办点事。”
在询问了全村的生产、老百姓的生活后,江泽民问到了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他问村委会主任:“你这个主任是不是村民选的?”
“是的。”陈双亿回答说。
“是无记名投票吗?”
“是。”
“这就好。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密切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我们现在实行的是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实践证明,这是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江泽民说。
区乡的干部告诉总书记,这两位都是当地比较出色的基层干部。江泽民语重心长地说:“基层干部是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你们要把全村的力量调动起来,把生产搞上去,让大家的生活好起来。”
两位村干部向总书记表示:一定当好带头人,带领全村走致富的道路。
离开村办公室,总书记来到贫困户郑培林的家,看望两位70多岁的老人。江泽民拉着老两口的手,向他们表示问候,并将一些衣被送给他们。两位老人接过总书记亲手递过来的物品,连声道谢。
江泽民询问了老人们的健康情况,嘱咐他们保重身体。当得知两位老人是村支书张洁容的联系点时,对这位女支书竖起了大拇指。张洁容介绍说,本来想请他们到镇幸福院生活,但老人不肯,还愿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搞点饲养业,平时自己也过来帮帮他们。总书记告诉张洁容,要尽量想办法,让老人安度晚年。
62岁的梁大伦一家靠移民补偿金和两名在外打工的子女的收入,盖起了新楼房。他和92岁高龄的母亲及妻子笑吟吟地把总书记请进了堂屋。
一落座,总书记就对梁大伦家的新居赞叹不已,说:“你们这个房子好哇,有卧房、有厨房、有厕所,还有堂房。”他问道:“总共有多少面积?”梁大伦说:“260多平方米。”
总书记一听,笑了:“你住的面积比我当上海市长时还要宽敞多啦。”当梁大伦说,原来的房子在135米水位以下,是旧土砖房时,江泽民高兴地说:“你这可真是旧貌换新颜哪!”
与梁大伦一家唠完家常,江泽民对身边的干部们说:“像他们这样,生活安顿好了,就要把精力放在发展生产上。要统一规划、安排管理好库区移民工作,保障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移民工作。在移民工作中,要让老百姓把家安顿好,把生产搞上去,要把三峡库区建成一个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地区。”
就要离开连丰村了,乡亲们依依不舍地把总书记送到了村口。总书记也频频挥手,向乡亲们致意。
民情常察,民心常思,民意常牵挂。江泽民总书记的山城之行,把党和国家深深的关怀、关心之情,倾注进了千千万万百姓心间。
(新华社重庆4月18日电)